底层逻辑与蝴蝶效应
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学?
回想了一下自己大学的学习过程,很喜欢“钻研”东西。在这里它表示是贬义的,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固执。
为什么我说它是固执的。以我现在工作几年的经历,在回头看那时的自己,真心觉得那真是一个傻小子,不知变通。
学习的时候,遇到问题,总是喜欢扎进去深究,但却偏离了最初学习的目的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高数课程上,某个章节学习到了泰勒公式,但是在做题时,却跑到了推导泰勒公式的道上来。觉得自己能搞懂,瞎琢磨。但你说实在的话,琢磨也没问题,会让人学的更加透彻,可那个人他忘了得先完成作业啊,不然不还得扣你分嘛?
思考了一下原因,从小到大,自己的升学历程很顺利,属于当时被家长、父母、老师夸夸神童的程度。学习成绩也都是属一属二的程度,就算自己瞎玩,也能考得比那些埋头苦读的人的成绩好。于是,一颗自以为是”高精尖儿“的种子就这么埋下了。
来到大学以后,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,总喜欢往细处扣,自以为自己能把这原理、规律掌握,但这东西可是前人花了好大力气才得出来,怎么能靠单纯的思考就能的出来呢?于是就容易陷于死胡同,那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纠结,于是就变成了无脑乐观派。
自以为自己是科研人才,但其实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思维方式。😗
你的成熟方案呢?
本人经历过两次考研,都失败了。心理上很受打击,当时归咎的原因无非就是做题做少了、哪天没睡好,身体不舒服之类,但唯独没归咎到自身的问题上。
在今天来看,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,以结果导向的方式去做事带来的收益会大一些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就目前而来,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学习上遇到的障碍,其实外面都充满着答案,铺天盖地都是成熟方案。也就是说某种情况对应某个答案,形成一种模板。却未曾去寻找那对应的模板,我这里说的不是粘贴复制,而是采取先“运行”后“优化”的行动策略。
对于某个题型,就是直接用这种方式,别独自在脑子里面深究,你是不是也有过那种“明明看这个人木的很,为什么成绩比我好的那么多”,以往听到的解释是人家在你睡着的时候偷偷卷了。
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,而是因为人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跟钻研的方式是不一样的。前者是为了解决,为了得分,后者则是为了深挖,如果可以还想创新。
工作上也是如此,一个从来没使用过的技术,突然让你使用它来完成甲方需求,你应该是找市面上存在的成熟方案,然后利用demo去修改。而不是从头到尾,把这门技术的祖宗十八代都挖出来。
你不够擅长?还是你走偏了?
以前脑海中总有一个疑问
我现在做事很痛苦,是因为我不足够擅长才痛苦,还是本身就不合适?
直到现在,依然还有这个疑问。
我能想到的一些解决方式是寻找正确的反馈。它与问题中的“痛苦”并不是一个东西,痛苦它只是一种感觉,它并非是你给予事物一定的作用力之后,所返给你的一些反作用力。
准确来说,它更像一种客观存在,它并不以你的主观感受为主。懂或者不懂,而并非痛苦或者不痛苦,但我们容易把后者误当成前者。说的更简单一点,你可不可以用上一些工具就能把这个事情做好,而不是要钻研这个工具、这个事情的原理。
有这么一个问题,那你打开一个游戏,你是会先玩,还是会先查攻略。
以前我特别希望有一片小天地,能写一写自己的所思所想。于是就可以研究起了博客。还没把博客搭建起来时,我就先跑去查看博客的美化功能了。当花费一番经历,阅读完博客网站美化以后,累了,脑子里面的那篇反思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。
总结
- 认清自己就不是搞钻研这一块,莫要时时刻刻把所有事物的原理搞清楚
- 任何时候都要去寻找反馈,通过反馈你才能时刻修正自己
- 这个地球已经存在这么多年,你遇到的问题,很多人都遇到过。别自己瞎捣鼓,市面有很多解决方案,况且你自己瞎捣鼓的方案还不如外面的好用
- 要时不时接受市场的检验,这样你才不会成为温水里的青蛙。
- 复盘总结并不是流水账日记,也不是长篇大论。而是从具体的某件事中,你看到了什么,过去又发生了什么,而你又学到了什么,就够了。